机关十六支部开展“深入学习方志文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党日活动


来源: 时间:2025年10月29日 点击率: ?字体:增大 减小打印 】【 关闭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发挥地方志教化育人重要功能,更好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服务新时代新征程。机关党委十六支部全体党员同志参加了“四川方志大讲堂?方志文化高校行—走进西昌学院”专场宣讲会活动,通过学习方志文化,进一步推动地方志文化深入校园、融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基。此次活动于2025年10月28日下午在西昌学院举行,由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主办,四川省方志馆西昌学院分馆、西昌学院图书馆承办四川省地方志办党组成员、副主任、机关党委书记邓瑜,西昌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袁颖,凉山州史志办副主任凌静,学校师生代表共百余人参加。会议由支部书记李红琴同志主持。

会上,西昌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袁颖同志代表校方致欢迎辞,强调了地方志作为传承中华文明、挖掘历史智慧重要载体的作用,指出高校在推动方志文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中的责任与义务,并肯定了此次活动对于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民族团结的特殊意义。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党组成员、副主任、机关党委书记邓瑜在讲话中,着重指出了凉山红军长征重要途经地红色印记遍布凉山,向师生提出了“两个希望”:一是希望师生以研究为桥梁,深入挖掘地方方志资源中的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让长征精神在校园内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二是希望学校以文化为脉络,将方志所载的地域发展成就与鲜活案例有效融入立德树人过程与思政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在感知身边发展变迁中领悟思想伟力,坚定报效国家的信念。

宣讲会核心环节由西昌学院党委副书记陈小虎教授作题为《共生·共融·共进—凉山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记忆》的专题讲座。陈教授作为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省州两级地方志专家库专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地方研究经验宏阔的历史视野,系统梳理了凉山地区从古至今五千年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为现场师生呈现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

讲座内容翔实,引证丰富,陈教授展示了一系列珍贵的土地契约、商贸文书,如清嘉庆年间彝汉土地交易契约、民国时期借贷文书等,这些第一手资料生动印证了“彝人离不得汉人,汉人离不得彝人”这一民间谚语的历史真实性。在文化互鉴部分,陈教授通过冕宁县西番土百户汉文墓碑、世袭昌州长官司捐资修建字库塔等实例,展示了各民族在文化上的相互影响与融合。在近现代历史篇章中,陈教授深情讲述了“彝海结盟”这一民族团结的光辉典范,通过大量珍贵历史图片再现了当年红军与彝族同胞结盟的感人场景。他还特别介绍了抗日战争时期,凉山各族群众共同修筑乐西公路的英勇事迹,指出这条“抗战生命线”是各民族共赴国难的历史见证。

最后,陈教授系统阐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凉山实现的历史性跨越。从民主改革到成昆铁路建设,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他用翔实的数据和生动的案例,生动阐释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凉山各族人民如何共同奋斗、共同发展,逐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伟大历程。

通过本次宣讲会的学习,党员们深刻认识到,地方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各地区、各民族丰富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对于增强民族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此次活动是十六支部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民族工作、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决策部署的具体实践。通过深入学习方志文化,进一步引导党员干部准确把握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深化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解,切实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想和行动之中,在本职工作中更好地践行初心使命,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贡献力量。

上一篇:
下一篇:

安宁校区: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安宁镇学府路1号 邮编:615013

邛海校区: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海滨中路24号 邮编:615000

邮箱:xcxy@xcc.edu.cn

管理入口

网站维护: 西昌学院网络信息中心